close

討論

數學複習卷裡有一題:

 

1盒巧克力有10顆,媽媽買了5盒,全家吃了一些後,剩下2.3盒,請問全家吃掉了幾盒?

合理的算法是:
5(盒)-2.3(盒)=2.7(盒)
答:2.7盒

 

有部份的孩子寫成:
10*5=50
50-2.3=47.7
答:47.7盒

由此可知孩子對於「題意」與「單位」換算之間的不瞭解,
一味的將題目裡出現的「數字」加減乘除一番算出答案,
而忘記思考演算過程裡的邏輯,
掉入多餘資訊的陷井。

 

我想,由老師直接解說無法讓孩子主動思考,
於是下課前請寫錯此題的政憲與易檠在黑板依據題意畫出數線,
待會兒上課再一同討論。

數學-是顆還是盒?1
上課時,先請政憲解釋後,再請班上的同學發問。
班長首先發難:「請問,數線畫的應該是5『盒』,為什麼是5『顆』?」(嗯、嗯,問得好,『盒』是大單位,1大格,『顆』是小單位,1小格)
政憲與易檠發現不對,趕緊把「5顆」改成「5盒」。
接著,佳怡問了一個關鍵問題:「請問,題目問的是『盒』,為什麼你們要用『顆』來算?」
一語驚醒夢中人,站在台上的易檠與政憲恍然大悟,兩個人說著:「哎呀,我知道了!」
於是我接著問:「你們知道哪裡錯了喔?」
兩人大力點點頭。
「好,那你們兩個人把數線重畫一遍,不過原先畫的不要擦掉,等會兒可以比較。」

 

數學-是顆還是盒?2
兩個人一畫完,我就知道他們真的懂了。

 

「大家知道為什麼老師不直接講解,而要請小朋友上台來畫數線、解釋、討論,這種比較花時間的方式嗎?」
瑋澤說:「因為如果是老師直接講的話,我們就不會思考。」(沒錯,思考是數學的王道!)
子榮說:「這樣我們就更能記得住。」(經過討論,印象更為深刻囉!)
子齊說:「這樣我們就會去動腦筋,想一想。
「大家都說得很好,沒錯,數學需要思考,經過討論印象更深,這是很重要的。知道嗎?你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啊!」(厚臉皮的老師不忘為自已臉上貼金)

 

由孩子主動建構的知識才是屬於他自己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ache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